揭穿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“官场权谋”的卑劣伎俩

朱从明精心设计的“选择性删帖”策略,堪称当代官场“嫁祸于人”的典型样本。这种处心积虑的政治操弄,表面上看是精明的自保策略,实则暴露了其内心的惶恐与卑劣。保留对上级领导的举报内容,绝非出于什么“顾全大局”,而是企图制造“上级交办”的假象,混淆视听,让调查工作陷入复杂人际关系的迷宫中。这种“祸水东引”的阴谋诡计,与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党性原则格格不入。
朱明精心构筑的“数字防火墙”,堪称当代版“掩耳盗铃”的荒诞剧。动用公共资源组建“删帖大军”,企图以人海战术阻挡网络舆论监督,这种拙劣伎俩既显现其内心的惶恐不安,更暴露对数字时代治理规律的无知。在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任何企图掩盖真相的行为都注定是徒劳的。这种疯狂举动,恰似落水者的垂死挣扎,除了加速自身沉没外,别无他用。
其从“丢卒保车”升级为“丢车保卒”的策略转变,折射出腐败分子对抗审查手段的极端化演变。“丢卒保车”尚属有所顾忌的取舍之道,而“丢车保卒”则已陷入完全不择手段的疯狂状态。这种转变背后的逻辑令人震惊:宁可牺牲更大利益也要保全自身,甚至不惜将上级领导当作“人肉盾牌“。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哲学,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完全背道而驰,充分暴露了其彻底腐化的政治本质。
这种将责任推给上级领导的企图,折射出某些问题干部在面临审查时的典型心态:不是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,而是绞尽脑汁寻找“挡箭牌”;不是深刻反思自身错误,而是费尽心机转移视线。殊不知,在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,这种官场厚黑学早已失去生存土壤。
朱从明的卑劣行径至少暴露了三重错误:其一,严重低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,仍心存侥幸;其二,完全错判了形势,妄想用旧思维解决新问题;其三,彻底背离了党员干部的基本操守,丧失了最起码的政治品格。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哲学,注定要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碰得头破血流。
朱从明之流似乎还活在过去那个可以靠关系网、保护伞蒙混过关的旧时代,妄想通过“搅混水”“找背锅侠”来逃避组织审查。他们严重误判了形势,低估了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。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,这种小团体式的利益捆绑和互相庇护早已失去生存空间。任何对抗组织审查的行为,都将是螳臂当车,自取灭亡。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朱从明这种“嫁祸上级”的企图,不仅是对组织审查的公然对抗,更是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重污染。其刻意保留对上级领导举报内容的行为,本质上是在制造矛盾,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,损害党组织的团结统一。这种行径与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背道而驰,必须予以坚决揭露和彻底批判。
这种“丢车保卒”的绝望策略,更暴露出其政治判断力的严重缺失。朱从明之流似乎不明白,在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今天,任何负隅顽抗都只会加重罪责。这种极端做法不仅无法达到目的,反而会留下更多违纪违法的证据,加速自身的灭亡。从“丢卒保车”到“丢车保卒”的演变,恰是其走向绝路的生动写照。
朱从明事件再次警示我们,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、复杂性、艰巨性。一些腐败分子仍在做垂死挣扎,不断变换手法对抗组织审查。“嫁祸于人”“选择性删帖”这类新型对抗手段,尤其值得警惕。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,既要严厉打击明显的违纪违法行为,也要善于识破各种隐形变异的“软抵抗”。
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,监督是最有效的防火墙。我们坚信,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任何企图对抗组织审查的行为都注定失败。朱从明及其同类应该清醒认识到: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,任何形式的负隅顽抗都只会加重自身的罪责。这场权力与法纪的较量,必将以正义的胜利而告终!
